协会富了王河人

日期:2010-04-21
来源:
点击数:
【字体:

---白水县贝蕾王蔬菜协会发展记实

        雷村乡王河村是白水县有名的大棚蔬菜村,全村人均纯收人由1997年的6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近万元。一个原本落后的小山村,如何能在十年时间成为全县的首富村。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了王河村。

        王河村地处白水县东南白水河畔,是一个典型山沟小村,全村949口人,土地面积1360亩。王河村的富裕之路也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坎坷。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白水县“苹果热”的时候,王河村也家家户户建起了果园,然而,这里海拔偏低,地势北高南低,不适宜苹果生长,果树根腐严重,王河村群众不但没有跟上苹果发家,而且愈来愈穷。王河村的出路在哪里?面对群众迷忙的目光,王河村党支部一班人在思索,王河村党员干部群众也在苦苦求索。


        1997年,王河村12名党员在党支部的引导下,自发组织上西安、去泾阳,考察大棚蔬菜,发展大棚产业,成立了由21户党员群众参与大棚蔬菜协会,发展大棚21棚,每棚收入接近1.5万元,当年收回投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些党员群众的带动下,王河村大棚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2年仅五年时间全村大棚发展到200多棚。

       随着日光温室大棚的迅速发展,生产的西红柿价格也急剧下滑,严重影响大棚产业的发展。如何帮助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的蔬菜,为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配套服务,成为摆在王河村党支部一班人面前的新课题。

       2003年,白水在全县推广“支部+协会”的产业模式,王河村的大能人有名的赤脚医生共产党员王党海,在原有协会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白水县贝蕾王蔬菜协会”。

       协会成立初,老王就以年薪3.6万元超乎常人的胆略聘请西北农业大学教授孙廷相长年为群众做技术服务指导,发展绿色无公害,建立了28座无公害蕃茄日光温室示范棚。经过一年多指导、培训,菜农的务菜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贝蕾王协会会员也由当初的60人发展到300多人,技术骨干也由当初的4人增加到30多人。同时,在协会内部成立了技术服务部,物资供应部和销售部,全方面提供大棚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当年,王河村大棚蔬菜基地通过省、市评定验收,被确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注册的“贝蕾王”商标,成为全县棚栽蔬菜第一品牌。

       为了把“贝蕾王”这品牌打向市场,老王和协会一班人带着样品东奔西走,到领近县市跑市场,创销路,终于是“贝蕾王”牌西红柿在渭南、铜川有了一席之地,并走进西安、咸阳等地的超市和连锁店,价格也由原来低出时期的每近0.7元上升到1.5元。

       王河村大棚蔬菜的发展迅速辐射带动了周围乡镇和村庄,先后有七个乡镇的38个村建立大棚1500座。如今的王河人,也挺起胸堂,走出家门,成为其他村群众的座上宾,当起了技术指导员。

       王继平,是贝蕾王蔬菜协会的技术员。2005年到2007年先后三年在北井头、澄县等地指导群众的建棚务菜。在王河村像王继平这样,出门当技术员的务菜能手和协会技术员就有二十多人,他们在务好自己大棚的基础上也出门挣钱,帮助其他村群众发展大棚产业。

       2008年初的雪灾,使王河村的大棚西红柿遭受严重损失,80%的西红柿冻死,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协会一方面请有关部门专家帮助菜农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及时捕捉信息,组织人员到山东、富平等地参观学习大棚礼品西瓜栽培,当年栽培大棚礼品西瓜二十多棚,并大获成功,大棚礼品西瓜的每棚收入近3万元,远高于西红柿收益。雪灾,不仅没有让王河村人蒙受重大损失,而且让王河人探索出了发展产业的新路子,改变传统单一种植西红柿历史。实现了每年三茬栽培模式,每棚收入可达5万元。

       老王和他的贝蕾王协会也顺应历史潮流,成为贝蕾王专业合作社,并建起合作社党支部,员达到800多人。

       如今,王河村的日光温室大棚已发展到380棚,并带动全县这一产业的发展成为继苹果之后农民增收的第二大柱产业。王河村人均纯收人由2002年的1800元达到现在的近万元。

       王河人在协会的带领下,奔向了小康路。